English

既是专家又是鸟的朋友

——访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赵欣如
2000-12-16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武勤英 我有话说

由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成终生研究的一门学问,虽在中外科学史上并不鲜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遂愿。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赵欣如却能如愿以偿。自打小时候,在老家院子里的大树下,观察到鸟儿们营巢孵卵,繁衍生息的有趣生活后,赵欣如就与这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赵欣如果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后留校,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鸟类的保护和环境生态的研究中来。

赵欣如认为,早期的鸟类研究,往往是通过猎取标本开展工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研究自然的、生态状态下的鸟类。野外识别鸟类是成功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为此,赵欣如在恩师郑光美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感召下鼓起勇气,把编写《北京鸟类图鉴》一书的愿望由幻想变成了现实。书中大量的鸟类彩色图片,大多是他自己拍摄的,共计有各种鸟类224种、47科。每个鸟种都记述了中文名、英文名、拉丁学名、形态、生态、居留状况和地理分布,是一本集学术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工具书。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诗人白居易曾这样形容鸟儿的鸣叫。科学家正是通过鸟儿的鸣叫,分辨出呼唤、集合、就食、疑虑、警戒、恐怖等不同声音。今天,当我们的绿地逐渐减少,沙漠化日益严重,当像青海湖那样闻名的鸟岛逐渐萎缩得已和陆地相连,变成了半岛,鸟儿们赖以生存的天堂也越来越难以寻觅时,人类不得不感到生存环境的威胁,鸟儿也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下,甚至比人类更难生存。人类需要呵护弱小的生灵。为了将鸟儿的生存状态与其叫声对应起来研究,探究鸟儿与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鸟鸣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了。为此,由中科院动物所、声学所、北京师范大学3家联合,历时两年,撰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关于鸟声与环境关系的专著《鸟声研究》。赵欣如作为主要执笔人,他曾独自一人横穿了整个云南省,选择、观察,在蚊虫叮咬、人烟罕至的深山里,一蹲就是一整天,这样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录下各种鸟鸣声将近20个小时。其中,15分钟的画眉吟唱,被课题组的专家们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

赵欣如研究鸟类,并不把它束之高阁。为了普及养鸟、观鸟知识,每星期三晚上,他都要在月坛南街9号为养鸟爱好者举办义务讲座。每到寒暑假和周末,还组织大家到野外去观鸟,最多的一次去了100多人。大家以鸟会友,通过养鸟,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增进了身心健康。

研究鸟类也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前些年,首都国际机场附近,因绿化较好吸引来大批鸟群,因而发生过鸟撞的威胁,机场曾被迫关闭,最严重时只好动用武警部队来驱赶。由于对鸟类有了科学的认识,经过实践应用,赵欣如将上千只小鸟调离出了国际机场。近两年来,再没发生过因鸟撞而关闭机场的事件。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保护了鸟类,就等于保护了人类自己。这也正如赵欣如在《绿家园》丛书中所写的:“当中国的鸟类学者能和千千万万爱鸟者共同去关注和研究鸟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成为鸟的朋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